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教室裡的蚵田風光

上過「蚵田風光」,是不是對「蚵田」的感覺還是模模糊糊?
現在,我們來多了解台灣的蚵田!
下圖是課本介紹的內容:





接下來,我們認識一下台灣養蚵的方式吧?


蚵田養殖

蚵是牡蠣的俗稱,也稱作蠔,營養價值非常高,早年,居民常採集自然附著生長在石頭上的「石頭蚵」為食。
臺灣牡蠣養殖區主要分佈在嘉義縣、雲林縣、彰化縣、臺南縣、臺南市、屏東縣與澎湖縣等,臺灣的牡蠣共有18種。

 牡蠣以鰓過濾水中的有機物加以攝食,主要食物為浮游藻,臺灣地處亞熱帶,氣候溫煦加上日照充足,所以牡蠣所需的藻水相當充足,因此牡蠣可以長得快又大,在台灣一般只養殖6個月至1年間即收成,國外養殖時間則在2年至4年間,因此我們的牡蠣體型相較之下比較小,不過若是我們改變牡蠣養殖方式,那我們也可以比國外的生蠔更大更好吃。

 牡蠣是否肥美是視其生殖飽滿而定,收成均是選擇在最飽滿時為之,臺灣牡蠣終年可產卵,所以終年均可採收,盛產期在7~9月與11~2月間。



常見牡蠣的養殖方法有下列三種:

(1) 浮棚式

浮棚式養殖一般常見於外海或是水較深處,蚵架下方會以保麗龍或浮桶使蚵架浮於水面,牡蠣以成串方式往下垂掛,因不受潮水漲退影響,牡蠣並不會浮出水面,所以最快半年即可收成,為生長速度最快之方式,且口感較為軟嫩。




(2) 吊棚式

吊棚式又稱為掛棚、站棚或垂下式,一般使用在內灣或是潮溝,以竹子立於底部作為根基,將蚵串垂直往下垂掛,且與海流呈垂直最佳,可增加流過蚵串之流量使牡蠣攝食機會增多,而蚵串距底部約30公分,可避免蚵螺爬上蚵串造成損失。吊棚式養殖法在退潮時,頂端的牡蠣有時會裸露出水面。

吊棚式養殖又稱為站棚,直接將蚵架固定於水域底部,蚵串也是往下垂掛的方式,但此類型
因水深較淺,退潮時部分牡蠣會露出水面,蚵農們戲稱此類型為「作過SPA的牡蠣」,口感也因而較有彈性。

(3) 倒棚式(平掛式)

 又稱為平掛式,一般使用在較淺的水域,不易使用浮棚式與吊棚式之處,將綁好的蚵串,水平掛置於蚵棚,退潮時將有大半的牡蠣裸露於水面,可長期接受陽光曝曬,據說有被陽光曝曬的牡蠣將有獨特的口感,更具風味。

倒棚式養殖又稱為平掛式,因將蚵串水平掛置於蚵架上故,在淺水域才會使用此法,此類養殖法在退潮時讓牡蠣接受陽光曝曬,因此與吊棚式養殖出的牡蠣同具有特殊口感。此兩種養殖時間需要較長時間,通常約8個月至1年不等才能收成。

看到這裡,課文裡介紹的是哪一種養殖方式呢?
嗯,平掛式,也就是倒棚式。


另外,有沒有很好奇:課文描述的
「蚵架上那一串串的蚵仔殼,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蚵仔花」
一串串的蚵仔殼是甚麼概念?
看看它怎麼形成的吧!
youtube影片:綁蚵串



現在,我們來體驗一下如何綁蚵殼,
開始我們「教室裡的蚵田風光」吧!